道道网讯 1993年,40岁的《石家庄日报》发行处副处长杨卓舒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辞职,下海干房地产。
虽然干到了处长,不过从卖报纸到卖房子,差距实在是有点儿大。
但这难不倒杨卓舒。

他先是用一部朋友的二手车抵押给农民,换来30亩土地,又四处借来几万元去砖场交了定金,再花几百块搭了个广告牌在路边,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就搞定了。
不过,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身无分文,没有钱继续宣传了。
于是,他找到原单位《石家庄日报》赊了一个版面打广告,承诺第二天就能还清欠款。
广告内容是:卓达别墅盛大开盘,每平米仅售1588元。
这年的石家庄房价大概是两千一平米。消息一出,所有的房产商和顾客大吃一惊,别墅比商品房还便宜!
凭借这一销售策略,人们一传十十传百,包围了卓达房地产公司。
后来杨卓舒说,自己第一天就收到了两百万定金。短短一个月时间里,卓达别墅的项目便积累了第一桶金,4600万元。
如果这是真的,按照这个数据,4600万除以1588,等于大约3万平方米。
1993年,正是中央政府开始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,很多房地产项目都半路下马了。
就在这个时候,仅凭《石家庄日报》上的一则广告,一个月就能卖3万平方米的房子,石家庄人民真有消费能力呀。
后来卓达别墅交房,买了房的人们才发现,卓达别墅并不是真正的独栋别墅,而是普通的六层居民楼,只不过小区名字叫“卓达别墅”。
还有别的麻烦。一年后,当初卖地的农民觉得受骗吃亏,集体上门要说法。一番拉扯中,一块砖头拍在了杨卓舒的鼻子上,鲜血直流。
从那之后,杨卓舒出门就要带10个贴身保镖贴身保护,一是保证安全,避免有人找麻烦,二是身份地位上来了,行头总得搭配起来。
2019年5月18日,石家庄市公安局宣布,卓达集团实际控制人杨卓舒、杨汗青向公安机关主动投案,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目前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不知道,杨总走进公安局的那一刹那,有没有带着10个贴身保镖。
01
1952年12月12日,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站镇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了家庭的第一个男孩。
这一年,正值中苏关系蜜月期,大量的苏联书籍传进了中国,因为看了一本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《卓娅和舒拉》,杨父便给大儿子取名为卓舒,希望这孩子长大也能为国家做贡献。
这个取名传统,延续到了下一代。小杨的儿子取名杨汗青,很明显是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之意。
只不过,小杨没赶上为国家做贡献,就吃了不少苦头。7岁那年,他眼见父亲被打成右派,成分不好的帽子一扣就是二十年。
在那些艰难的时刻,是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陪伴在他身边,用他的话来说,正是这些书培养了他不守常规,足智多谋的性格。
不过,他还弄来了另外一本书,喜欢得不行,看了很多遍。差点被打成反革命。
这本书叫《我的奋斗》。

杨卓舒的运气比元首好得多。后来恢复高考,他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的法律大专班,又在毕业后进了石家庄日报当记者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这么多年来,老杨心里一直有个疙瘩,他想从政,所以毕业后选择了党报。
不过如今人生走到了不惑之年,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处长,凭借自己的年龄,性格和背景,已经很难有什么大的突破了。
于是就有了辞职和卓达4600万元第一桶金的故事。
而在当年,同样是房产开发商,潘石屹的第一桶金是100万,冯仑是300万,王健林是1000万。如果杨卓舒的这个故事是真的,三个大佬加起来,也不到他的一半。
后来,杨卓舒就不提这段经历了,而是换了个说法,叫“从当时仕途潜力巨大的发行处副处长的宝座上下海了”。
对于自己毫不费力拿下第一桶金,杨卓舒有一套从生活细节中得来的“一瓢水”理论。
过去,东北农村打井时,用铁管子打到地下,放一宿,倒一瓢水下去,再使劲抽,水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了。
这其实就是利用了气压差的原理。加水,将管道中的空气排出,使管道与外部大气隔离,当内外大气之间形成负压,转动抽水阀门,地下的水就被气压提上来了。
只不过杨卓舒不懂这么复杂的原理。他的理解是,先让人尝到一点甜头,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大便宜。
这正符合了另一位东北企业家,赵本山老师的那句台词: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02
后来短短几年,卓达集团从一无所有到很快在石家庄站稳脚跟,把步子迈向河北、海南、内蒙古、北京。
从2001年,杨卓舒以21亿元个人财富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第15名,连续四年蝉联河北首富。
当然,杨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东北。2002年,他进军当时仅有15万人口的三亚,开发房地产,建酒店,创办当地第一所大学——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。
2003年,卓达集团宣布将在石家庄城东部再造一个石家庄新市区,将石家庄市区人口从220万增长至600万,进入一线城市之列。
只不过,这个项目不尽人意。
在大本营石家庄,卓达扩展到9个楼盘,不过在石家庄全市成百上千个楼盘的总数面前,这个数字有些寒酸。
而2018年,石家庄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石家庄市区人口为490.22万。
距离卓达集团预估的600万还有一段距离。
不过,好在2006年的时候,卓达集团又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这一年,卓达集团宣布,由杨卓舒之子杨汗青组建卓达新材有限公司,开发由特制胶水、秸秆、煤灰和建筑垃圾制成的环保材料,竹子可以代替钢材,平地建起50层到100层的模块化集成高楼。
接下来,便需要社会各界融资了。
卓达集团将地产项目、新材项目包装成理财项目,承诺以高于银行利息数倍,高达20%~30%的年收益率向消费者出售。
为了销售理财产品,卓达集团招聘了数千名销售人员,在石家庄和省内其他城市兜售理财产品。高峰时,卓达甚至在石家庄的各大超市都开设销售网点,一眼望去,顾客全是花白头发的老人。
根据卓达集团官网介绍,集团先后在全国开设八个业务大区,从房地产开发拓展到市政建设、服装产业、教育、农业、文化、养老多个产业,净资产逾千亿,员工数万人。
这让卓达的竞争对手一时间摸不着头脑。
卓达哪来这么多钱返给消费者呢?无人知晓。
但杨总在这一年,还发现了一个更好玩的去处——博客。
从2006年开始,在六年多的时间内,他的新浪博客共发文1312篇,从“民族历史”讲到“制度国力”再到“新女学”,基本上每个工作日都能摊到一篇。

比如这篇:《妓院、农民工、性扶贫、新型材料及其它 》。
03
2015年11月,一篇名为《卓达百亿融资术:30%高息吸引40万人》的文章,报道了卓达集团存在非法集资等违法问题。
消息一出,卓达集团立即辟谣:媒体报道漏洞百出、刻意杜撰、歪曲事实。
之后,卓达集团官网放出了一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《新经济导刊》总编辑朱敏、社科院专家黄海平、北京大学品牌学部主任董彦峰共同署名的《卓达新材:史上最强盈利模式》。
这篇文章的内容,用惊世骇俗形容,都侮辱了它。
2014年,卓达集团与俄罗斯签订每年约6000亿人民币新材料出口供应;
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达成81亿美元15.5万套保障住房建设计划;
刚果总统派出布朗将军、驻华广州领事馆总领事陈秀锐等重要人士前来考察。
但很快,《新经济导刊》总编辑朱敏就公开否认写过这篇文章,他的回应是:“卓达请过我参加活动,但我没去,请卓达集团把我的署名撤掉。”
而中国社科院也否认有名为黄海平的专家,北京大学没有品牌学部,更无董彦峰其人。
打脸最有力的,来自于媒体翻出来的公开数据。
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4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总值是5851.88亿人民币,卓达集团以一己之力,就超额完成了中俄进出口贸易。
对此,杨卓舒回应:“谁规定我们的业务不能大过中俄贸易总和?你反对,你就是仇恨中国,仇恨普京!”

之后,卓达还拿出了与俄罗斯方面,一家名为俄罗斯-中国合作发展中心的机构签署的合同,证明自己的权威性。
几天后,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和俄罗斯驻华商务代表处表示:“不了解这一项目,合同中的甲方,俄罗斯-中国合作发展中心无权代表俄罗斯政府签署任何协议。”
刚果驻华大使馆回应:“刚果共和国在广州无领事馆,不存在布朗将军、陈秀锐领事,也未与卓达集团签订保障住房建设计划。”
事件发酵后,2015年11月,河北省金融办责令石家庄市政府对卓达的理财项目进行核查。
只不过,直到三年多以后杨卓舒父子主动投案自首,这份调查结果还没有公布。
04
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。
2017年3月,卓达集团宣布在湖南省娄底市建设产业园。
在一份媒体报道中,一块占地2000亩的土地上将建成3亿平方米的卓达建筑产业园,建成后将为娄底市增加7500亿元工业产值,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10万个。
不过,经历了两年前的那次教训,卓达的公关水平还是没有进步。
2015年娄底总GDP也不过才1545亿元。卓达集团承诺增加7500亿元工业产值,是娄底市总GDP产值的5倍。
而这个规划宏大的计划,太多的细节经不起推敲。
首先,要在2000亩,也就是132万平米的土地上建起总面积3亿平米的产业园,建筑高度需要修到227层。
而世界最高建筑,迪拜哈利法塔也不过才162层。

其次,2018年娄底市人口不过391万,除去老年人和儿童,卓达一个项目创造210万就业岗位,基本包揽了全市人口的就业。娄底市可以改名“卓达市”了。
相比之下,富士康在全中国建立了30余个科技工业园区,不过也只有120万名工人。
只不过,卓达讲故事的能力开始备受质疑,越来越少有人愿意继续购买卓达的理财项目,“一瓢水”的故事越来越讲不下去了。
2017年,卓达集团的理财项目开始大面积延期,引起投资者恐慌。
对此,公司回应:“卓达估值超过2700亿,资产负债率很低,完全可以覆盖债务,只是出现暂时的现金流紧张。请耐心等待。”
之后,便是了无音讯,兑付遥遥无期。
与此同时,卓达新材旗下对外投资的39家公司中已有12家注销,自2017年起至今,卓达集团共有15宗案件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。
然后,就是今年5月18日,杨总父子俩投案自首,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消息。
这一次,没有媒体帮忙说话。
大概是确实没钱,花不起公关费了。

